本书以“最好”这两个字为核心,从各条战线、各个岗位的实际出发,告诉我们“最好的公务员”应该“想什么,如何想”,“做什么,如何做”,“学什么,如何学”,“超越什么,如何超越”。用深入浅出的语言,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,为公务员在所有复杂和困难面前摆脱困惑,把工作做得更好,让人民群众更满意,前程更坦荡,提供了行动指南。
理想不死(谁懂得媒体,谁赢得未来。《新周...
¥20.90元
做最好的中层(超级团购畅销书)(把责任落...
¥18.60元
给你一个亿-你能干什么?(天使投资人写给...
¥33.90元
卡耐基口才的艺术与人际关系(全集)((畅...
¥18.50元
魔鬼搭讪学:瞬间与陌生人成为朋友(畅销经...
¥20.80元
编辑推荐
这是一本值得每位公务员、党员干部用心去读的书。它重新定义、放大并提升了公务员这个特殊队伍中的“服务”概念,让人读得下去、触动心灵、深受启发。这是一本为每个人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思路、新方向,让每个公务员都对照先进找差距,不断从优秀走向****的方法之书。
内容推荐本书以“最好”这两个字为核心,从各条战线、各个岗位的实际出发,告诉我们“最好的公务员”应该“想什么,如何想”,“做什么,如何做”,“学什么,如何学”,“超越什么,如何超越”。用深入浅出的语言,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,为公务员在所有复杂和困难面前摆脱困惑,把工作做得更好,让人民群众更满意,前程更坦荡,提供了行动指南。
作者简介李治欣,女,1966年3月出生,河北唐山市人,河北省政协委员,民进会员,硕士学位,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读博士。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,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常务理事,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,现任唐山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。先后担任过教师,企业法人,公司经理,街道办副主任,迁安市政协副主席。创办过市民学校,社区家政服务中心,大型商贸零售企业,主持策划过面向北京的项目招商活动。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,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行政管理能力。曾荣获唐山市2009、2010年度献计献策银奖和2011年度金奖。出版过《你在为自己工作》、《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》等多部畅销作品。
目录第一章 公务员的好榜样
◎忠诚感恩、懂得回报、爱民亲民的人
◎恪尽职守、廉洁自律、经得起考验的人
◎怀抱理想、信仰坚定、一身正气的人
◎淡泊名利、乐于奉献、公而忘私的人
第二章 要做最好公务员,服务就要全心全意
◎全心全意为人民,群众满意是标准
爱人民,胜过爱自己
为人民,舍得自己
不讲难不难,只想该不该
◎群众利益无小事,公务员要牢记
群众利益无小事,一枝一叶总关情
越关注小事,越能走进百姓的心里
◎甘愿当“傻瓜”,雷锋精神放光芒
一滴水怎样才能融入大海
一条小河怎样才能不干涸
第三章 打造干部新形象:讲党性,重品行,做表率
◎头脑清醒,不要迷失自我
给自己定好位,不攀比
修养党性才能管住“一念之差”
以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财富
◎怀律己之心,做自律的表率
慎独才能心安
做自律的表率
...(显示全部信息)
媒体评论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,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《公务员法》实施5周年。在《公务员法》实施5周年座谈会上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、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,各级党政机关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,以推动科学发展、促进社会和谐、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,带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,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,以模范行动,起表率作用,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。
“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”,一份沉甸甸的期盼,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这让我陷入了深思:“公务员的内涵是什么?”“公务员该怎样做?”“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公务员?”
● 公务员就是人民的“勤务员”,就是群众的“公仆”
“公仆”就是公众仆人,就是为公众、为人民服务的人。公务员,是“人民的公仆”。公务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公务员的责任。群众利益无小事,凡是人民群众的事情都应该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,认认真真地把它办妥、办好。
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立党的宗旨,每一位公务员也必须把这种宗旨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去,为人民服务要全心全意,而不是三心二意,更不是半心半意,无心无意或者假心假意。
既然是“为人民服务”,就要把人民群众“赞成不赞成、满意不满意、拥护不拥护”当做做事的标准,从人民利益出发,为人民利益考量,全心全意为人民,真正做到“民有所需,我有所为”。
“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,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”。只有群众赞成了,工作才能畅通开展,只有群众拥护了,才有工作的动力,只有群众满意了,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家。
人民群众在公务员心里的分量有多重,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。树立正确的公务员价值观,是使公务员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公仆的关键。每一名公务员都应将工作看做一种职业,强化职业操守,加强道德修养,廉洁自律,讲政治、讲大局、讲原则,走正道,处理好与领导、同事、群众的关系,时刻保持自重、自省、自警、自励的态度。
● 能干事,会干事,干成事,有真本事
“能干事,会干事,干成事,有真本事”的干部,是老百姓盼望的干部。人民群众评价公务员的工作,不是看他怎样说的,而是看他怎么做的。党员干部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说老实话,做老实人,办老实事;为了老百姓的利益,放下自己的利益;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;在关键时刻有决不后退的勇气,越是危险时刻,越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;多帮助大家想主意、出点子、找出路,成为群众的主心骨、贴心人。
俗话说“一等二靠三落空,一想二干三成功”,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有一种“工作不落实、心里不踏实”的思想境界。
作为一名领导干部,无论你怎样做,你都是在发挥“带头作用”。这个“带头作用”可能是正面的,也可能是负面的,它们完全取决于你的行为本身。也正如俗语所说“强将手下无弱兵”,但也可能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。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,他永远是群众的一个标杆、一面镜子。所以,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勇于亮出自己的身份,干得好不好,群众满意不满意都公开,把自己的工作晒给群众看。
群众就是一个雁队,他们在飞行的时候眼光都紧紧盯着前面的“领航者”。所以,领导者要时刻记住自己的“头雁”身份,不蛮干、不盲干,要主动干,不缺位,不越位,不错位,说到位,做到位,能补位,积极地作出标杆的姿态。“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带头做到,凡是要求群众遵守的干部要带头遵守”,引领群众达到最佳的执行状态中去,作出无愧于“人民公仆”这个光荣称号的响亮回答。
● 加强自身学习
学习是履行职责的基础,也是通往优秀与****的必经之路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:“不学习、不坚持学习、不刻苦学习,势必会落伍,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,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,必须大力加强学习,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。”
在线试读部分章节公务员的好榜样
忠诚感恩、懂得回报、爱民亲民的人
古人云:“诚者,天之造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自古以来,忠诚作为德之首受到人们的推崇。“天下至德,莫大于忠”。公务员只有强化忠诚品质的修养,才能始终定住心神,站稳脚跟,挺起脊梁,永远不做被诱惑的俘虏。
本杰明?富兰克林曾说过:“如果说,生命力使人们前途光明,团体使人们宽容,脚踏实地使人们现实,那么深厚的忠诚感就会使人生正直而富有意义。”
哈佛大学教授乔西亚?洛伊斯对忠诚做了层次的划分。处于底层的是对个体的忠诚,中间是对团体,而位于顶端的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的全身心的奉献。忠诚于个体,即对某个人忠诚,比如忠诚于领导者;对团体的忠诚,比如忠诚于组织;对原则的忠诚,比如对信仰、思想或者操守的忠诚。研究和实践表明,对组织的忠诚要比对个体的忠诚稳定,对原则的忠诚又比对组织的忠诚稳定。可见,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忠于领导,更要忠于自己所选择的工作,忠于原则。所以,对忠诚的升级,无疑为人们的忠诚上了一道无形的保险。
可见,一个人如果这三个层面都能忠诚为之,就体现了忠诚的最高境界――忠于优秀的精神和态度。
忠诚是安身立命的基石。它对于组织、政党都具有关系其存亡续绝的决定性意义。任何一个失去了忠诚的组织或政党,都将陷入崩溃。一旦千百万人的忠诚联合起来,就会创造出惊天地、泣鬼神的业绩。
你该忠诚于谁?你在忠诚于谁?你在为谁忠诚?这是每个公务员都要回答的三个问题。从榜样身上,我们看到,对忠诚、感恩精神领悟越深刻,实践越多,就越容易得到认可。
1.对党忠诚
忠诚是所有政党、政权都极为珍视的政治品质。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忠于马克思主义、忠于人民、忠于祖国等作为自己的神圣义务和永恒品质。“对党忠诚老实”“永不叛党”始终是《中国共产党章程》中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。
“吹尽黄沙始见金”,忠诚往往需要经历生与死、得与失、荣与辱等重大的考验和锤炼。被誉为“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”的吴大观就是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人。
吴大观接受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等教育,在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后,他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这个几经磨难的国家,所以在人生抉择的那一刻,他毅然拒绝了高官厚禄与荣华富贵,选择了为信仰、为新中国而奉献一颗红心。
20世纪50年代初是物质匮乏的年代,作为技术专家,国家给吴大观定的工资标准是273元,而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几十元钱。吴大观多次请求降薪未允,于是,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,坚持了几十年,以至于在单位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:“吴大观一交党费,负责收取党费的人员就要赶紧上交,因为数额巨大,怕丢。”
一如大多数老知识分子一样,吴大观几经人生起伏,但这一切并未改变他坚忠的选择和信仰。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第一天,他工工整整地在工作笔记本上写下“我拿什么作品奉献给党”。
吴大观在弥留之际,还惦记着党,吴大观对他的老伴说:“不要给组织添麻烦,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,把积蓄的10万元拿出来,帮我交最后一次党费。”
“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。”这是吴大观记了一辈子的话,他用一言一行践行了这句话,实现了60年前在党旗下举起右手说出的那句铮铮誓言,直到他生命的终点。
目前,个别人出于功利目的加入党组织,身份上入了党而心里和行为没有入党;有的人党性不强,意志薄弱,对“糖衣炮弹”没有免疫能力,加上惩处和监督力不足,出现“同级监督太难,上级监督太远,下级监督不敢”的松散局面,造成了一些人对党没有一片赤诚之心。
所以,加强党性教育,强化领导干部的忠诚意识刻不容缓,对那些心存功利、心存侥幸、对党不忠的领导干部一经发现严惩不贷。否则“为人民服务”“执政为民”只能停留在口号上,无法落实在实践中,人民公仆的形象在群众的心中也将大打折扣。
2.对国家忠诚
“亦于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尤未悔”。从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,吴大观始终牢记“航空报国”的责任与使命。即使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遭批斗致左眼失明,吴大观的那颗“航空报国”的赤子之心却从未动摇过。“我们真的是想搞出自己的发动机啊!”他如此发自肺腑地呼喊。
中航工业集团的宗旨是“航空报国、强军富民”,吴大观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理念。在吴大观老人93年的生命历程中,有68年是与航空相依为命的。从西南联大毕业后,他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,一头扎进贵州大定的“乌鸦洞”,从此与飞机制造结下不解之缘。之后,在远涉重洋的国外学习中,他亲身感受到美国的种族歧视以及对华人的傲慢和侮辱,更加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信念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从重工业局航空筹备组到航空部科技委,他先后主持了涡喷5、喷发1A、红旗2号的研制,吴大观在一个叫做“黎明”的工厂亲手点亮了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黎明,为后来“昆仑”和“太行”发动机的定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
由于“斯贝”发动机在20世纪70年代是比较先进的,因此我国不仅购买了技术专利,同时还向英国罗?罗公司买了50台发动机。为了吃透技术、为我所用、掌握英方先进技术,吴大观把办公桌搬到资料室,对有关设计技术资料一件件过目,一句句进行中英文对照,一遍遍地验算。四个月里,他看了上千份资料,记下了几十万字的心得笔记。
1979年春节前,我国购买的第31台发动机在英国进行交付验收时出现叶片断裂事故。一个小小的叶片断裂顿时给引进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。很多人怀疑这是有人在故意捣乱。
“在我有生之年,我要把‘斯贝’搞出来!”吴大观曾经在英国罗?罗公司总设计师贝凯特面前许下诺言。吴大观经常与工程技术人员吃住在一起,有时为了解决某项技术攻关或一些技术难题经常工作到深夜。他曾经对身边的人说:“看不到我国自行研制的发动机,我死不瞑目。”
吴大观的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承认,然而,在吴大观生前的自述和文章中,除了对航空工业发展的恳切建议外,看到最多的却是他对自己的不断反省。刘大响、彭友梅来看望病重的他,吴大观拉着他们的手,恳切地说:“我有三句话,第一句,我这一辈子,没有为国家航空发动机事业打下一个好基础,这是我最大的遗憾,我应该检讨自己;第二句,航空发动机一定要加强预研,动力先行,基础打不牢不行;第三句,你们一定要敢说真话,不要怕得罪人。”“拜托你们一定要转达给有关领导,只有这样,才有可能把航空发动机搞好。”
3.对人民忠诚
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一腔热血洒高原。”孔繁森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新篇章,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。
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,是山东聊城人。1979年,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,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,并写下了“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,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”的条幅。
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,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。在岗巴工作3年,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、牧区,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1988年,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,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,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。孔繁森在母亲年迈、3个孩子尚未成年、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,克服困难,再次带队进藏,任拉萨市副市长,分管文教、卫生和民政工作。
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,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,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、村办小学,将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%提高到80%。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,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,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;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,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,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,送给急需的农牧民。
1992年底,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,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,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。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,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、人民的需要。
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,平均海拔4500米,被称为“世界屋脊的屋脊”。1993年春天,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,行程达8万多公里,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。
他还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,将这3个孤儿接到家里,担负起养育责任。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,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,有时不到半个月,工资就所剩无几。领养了3个孤儿后,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。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,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,要求献血。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,不适合献血,他就恳求护士:“我家里孩子多,负担重,急需要钱,请帮个忙吧!”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,只好同意他的请求。
1994年11月29日,他在返回阿里途中,不幸发生车祸,以身殉职,时年50岁。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,看到两件遗物: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;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。
在孔繁森的葬礼上,悬挂着一副挽联,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,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:“一尘不染,两袖清风,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;两离桑梓,独恋雪域,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。”
爱民是个永恒的主题。孔子曰:“古之为政,爱人为大。不能爱人,不能有其身。”孟子曰:“夫能爱人,则人爱之,而身安定矣。”在这里,古人不仅强调了爱民是为政之要,而且阐述了爱民与立身的关系――不能爱民,也就没有自己的作为和地位。
德莫高于爱民,行莫高于利民。邓小平同志曾经十分动情地说:“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,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。”做“人民的儿子”本质就是一种对人民的反哺与报答。被誉为“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”、原河南省新乡市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曾说:“老百姓是爹娘,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,谁就是不孝之子。”他还有个形象的比喻:“老百姓养一头猪,一年能换几百元,养一只鸡,一年能下一罐鸡蛋。咱当干部的,吃的是人民种的粮食,花的是人民上缴的税收,如果不替群众办事,还不如一头猪、一只鸡。”这个朴实的比喻生动地反映了吴金印“做官”不忘本,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“感恩情结”。
诗人艾青在《我爱这土地》这首诗中写道:
我死了,
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。
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
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……
常存忠诚之心,常怀感激之情,常忧百姓之苦,这是衡量广大公务员行为的一把标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