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党员干部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》(编者谢晓燕)将中外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的发展史以时间序列进行系统梳理,对领导干部应该了解的中外历史常识进行了全面的讲解,突破了目前市场上同类图书的体例设计,基本涵盖了中外政治发展史、军事发展史、经济发展史、科技发展史、文化发展史等五个方面的历史常识,《党员干部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》内容丰富全面,适应党政领导干部的阅读习惯,也可使各级党政官员在闲暇之余提高历史文化修养,通达古今,改善知识结构。
党员干部不可不知的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常识...
¥27.80元
与官员谈领导决策
¥28.90元
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65个关键词
¥21.00元
别开生面讲党课
¥21.20元
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
¥26.40元
编辑推荐党员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,知识就会老化,思想就会僵化,能力就会退化,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,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。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、增加智慧、增强本领,这是新形势下做一名称职的党员干部、胜任地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。因此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这套“不可不知常识系列”。
《党员干部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》(编者谢晓燕)为该系列中的一册,共分为中外政治发展史、中外军事发展史、中外经济发展史等五章。
内容推荐历史作为一面镜子,记录着人类的成败兴衰,时代的交替更新,可以知往鉴今,并增强一个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。领导干部了解一些历史知识,可以增强自身的厚重感,可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增长才干,拓宽知识面,并指导实际工作。
《党员干部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》(编者谢晓燕)将中外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的发展史以时间序列进行系统梳理,对领导干部应该了解的中外历史常识进行了全面的讲解,突破了目前市场上同类图书的体例设计,基本涵盖了中外政治发展史、军事发展史、经济发展史、科技发展史、文化发展史等五个方面的历史常识,《党员干部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》内容丰富全面,适应党政领导干部的阅读习惯,也可使各级党政官员在闲暇之余提高历史文化修养,通达古今,改善知识结构。
目录第一章 中外政治发展史
一、中国政治事件
二、外国政治事件
三、中国政治制度
四、外国政治制度
五、中国的治国谋略
六、外国的治国谋略
七、中国的政治变革
八、外国的政治变革
九、中国杰出的政治家
十、外国杰出的政治家
十一、中国的政治阴谋家
十二、外国的政治阴谋家
第二章 中外军事发展史
一、中国的军事谋略
二、外国的军事谋略
三、中国的重大战役
四、外国的重大战役
五、中国的杰出军事家
六、外国杰出的军事家
第三章 中外经济发展史
一、中国的经济发展
...(显示全部信息)
在线试读部分章节1.商汤灭夏
商,原是夏朝东部一个以燕子为图腾的部落,始祖叫契。当禹建立夏朝的时候,商族刚刚进入父系族阶段。商族发展到商王汤时,已十分强大。夏朝末年,夏王桀大兴土木,骄奢淫逸,征伐邻国,残杀异己,横征暴敛,怨声四起。商汤在部族内布德施惠、轻赋薄敛、扶困救穷、勤政廉明,百姓亲附他,周边诸侯也都归顺他,他的统治非常稳固。他又任用伊尹、仲虺为左右相,伊尹是奴隶出身,深知人民疾苦,为相后,又施行改革,强兵简政,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。此后商汤入主中原,先击败韦、顾等邦国,后又击败昆吾,并于鸣条(今河南封丘东)与夏军决战。夏桀大败奔溃,南窜于南巢(今安徽巢湖附近)而死,夏朝灭亡。商汤灭夏以后,建都于亳,自称武王,并进一步营建其奴隶制文明大国。
2.盘庚迁殷
商汤建立商朝时,定都于亳(今河南商丘)。商朝白中丁以后的5代9王在位期间,统治集团内部连续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,史称“九世之乱”。贵族内部斗争日趋激烈,商王朝政局动荡不安。且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频繁、王朝统治不稳、危机愈加严重,因而多次迁都。至公元前14世纪,第20代王盘庚继位,政局更加动荡、混乱,社会矛盾极其尖锐,而自然灾害更加剧了社会矛盾。为挽救统治危机、缓和社会矛盾,盘庚选择殷(今河南安阳西北)作为新都。此举遭到贵族和平民们的强烈反对。为实施迁都,他分别召集贵族会议和平民大会。要求贵族们和他一同迁都,共图大业;又告诫民众,不迁都者即斩首,终于在公元前1300年成功将都城自奄(今山东曲阜)迁于殷(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),这也是商朝第五次迁都。盘庚迁殷后,商朝的政治局势逐渐趋于安定,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,商朝的统治得到巩固,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,亦为商后期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此后直至商亡,商朝再未迁都,殷遂成为商朝中后期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殷朝。
3.武王伐纣
商朝末期,纣王骄横跋扈,好酒淫乐,动用大批民工修筑宫殿园林,用残酷的“炮烙”等刑法镇压人民,激化了社会矛盾,殷商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。正当殷商日趋没落之时,商的属国周在渭水流域迅速崛起。周文王任用贤才姜尚进行军政改革,国势日益强大。公元前11世纪中期,周武王即位。此时商朝的统治更加腐朽衰败,商纣王又派兵征伐东夷,调商军主力到东南前线。约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趁商朝后方空虚之机,联合西方和南方多国部落,向商都朝歌(今河南淇县)进军,双方在商都郊外牧野(今河南新乡牧野村)会战,商军“前徒倒戈”,迅速瓦解,周军突袭,纣王见大势已去,登鹿台自焚而死。商亡。
4.国人暴动
国人暴动是指西周时国人赶走周厉王姬胡的事件。国人又称邦人,指住在都城及其附近的居民,相对于居住在乡村的人而言。他们中间很多人是从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转化而来,与各级贵族既有联系又有矛盾。周厉王贪财好利,对国人横征暴敛;霸占山林川泽,禁止百姓农桑谋生。同时,厉王派卫巫监视国人的活动,禁止他们谈论国事,违者杀头,引起国人的极大不满。国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,于公元前841年举行暴动,将厉王放逐到彘(今山西霍县)。这一事件史称“国人暴动”。
5.平王东迁
平王东迁是西周灭亡、再建东周的历史事件。周幽王在位时,西周国势g衰落,社会矛盾尖锐,潜伏着政治和经济的诸多危机。但他不思进取,一味贪求淫荡奢靡的生活。他宠爱褒姒,为博美人一笑,不惜裂帛千匹,点燃烽火,谎报军情,骗各地兵马来救,以此戏弄诸侯,其政治极其腐败。为满足褒姒的欢心,竟废申后和太子宜白,立褒姒为后,其子伯服为太子。引起申后、太子宜臼的愤恨。不久,申侯(申后之父)联合缯侯和犬戎,举兵讨伐周幽王,杀其于骊山之下,西周灭亡。诸侯和申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周天子,是为周平王。然丰(今陕西长安西北)、镐(今陕西西安)地区遭兵火摧残,已成废墟,且又受戎人威胁,无法再定都于此,平王遂被迫于公元前。770年,东迁雒邑(今河南洛阳)。至此,周王朝政治中心东移。周平王重建的周朝,史称东周。
6.弭兵之会
春秋时期,终年战争不断,长江、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,兵连祸结。受兵火之害最深的是地处各诸侯国中央位置的郑国和宋国。晋、楚两大国被连年征战所累,愿意暂时休战,于是出现了结束大国争霸的弭兵局面。“弭兵”运动是由受大国争霸之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,前后共两次。
周简王七年(公元前579年),宋大夫华元约合晋、楚于宋相会,订立盟约,彼此互敬互救,不相加兵;但三年之后,楚趁晋国发生内争之机,撕毁盟约,再度与晋争霸,楚、晋又经历了一系列战争。
公元前546年,宋国大夫向戌再次约合晋、楚于宋都,齐、秦、鲁、郑、卫、曹、许、陈、蔡、邾、滕等国也积极参加,举行了十四国诸侯共同与会的第二次弭兵之会。会议规定除齐、秦之外,各国都向晋、楚两国同样朝贡,以示晋楚两国平分霸权。虽然这次弭兵会议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满足晋、楚两国贪欲的,但此后40多年间,晋、楚之间再未发生较大战争,这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,安定人民生活,是十分有益的。P2-4……